滬軌交17年運量增幅逾22倍 人大調研建議:錯峰上下班
(原標題:滬軌交17年運量增幅逾22倍 人大調研建議:錯峰上下班)
地鐵作為最便捷的交通設施已成為市民出行的重要選擇,然而隨著大客流常態(tài)化,安全風險也日益顯現。今年春運期間,為確保大客流安全,提升疏散能力,上海地鐵對多個地鐵站點進行“補短板·保安全”臨時停運改造。昨天,記者從市人大常委會獲悉,市人大部分代表近期開展了一項關于軌道交通大客流隱患的調研。報告建議,實施集中區(qū)域錯峰上下班模式來疏導客流。
根據調研,上海軌道交通客流由2000年日均37萬人次上升至目前839.5萬人次,客運量增長22.7倍,運營里程僅增長10.2倍。路網承載壓力不斷增大,大客流已成常態(tài)現象。代表在此次調研中,對全路網的大客流風險點進行逐站排摸和成因分析,共排出127個車站存在大客流風險點。其中,高峰時段和骨干線路風險隱患最為突出,如1、2號線作為主要干線,列車滿載率高,安全風險增大。報告指出,早期車站建設標準遠低于目前客流需求,部分車站出入口、自動扶梯、樓梯和換乘通道等部位的蓄客空間和通行能力嚴重不足。早期換乘設計“空間小、距離短”,換乘客流容易對沖、交叉。
代表在調研中發(fā)現,部分線路運能配置偏低,部分列車編組偏少。一旦發(fā)生運營故障、惡劣天氣、火災等情況,現場一旦難以控制引導,極易引發(fā)擁擠踩踏事故。同時,軌道車站周邊的部分交通樞紐、商業(yè)會展中心、文體場館等,時常出現大批散場客流集中進站,與日?土鳢B加,造成局部區(qū)域客流快速、高度聚集。
報告指出,盡管運營企業(yè)會同公安部門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大客流處置預案體系,但在未實行常態(tài)限流的部分大客流車站仍存在著現場評估客流再啟動預案的情況。
調研還發(fā)現,軌道交通缺乏實時、準確的預警監(jiān)測手段,客流引導系統(tǒng)和防范設施不夠完善,且大多數乘客缺乏應對軌道區(qū)域突發(fā)事件的演練、培訓,遇事不夠冷靜,往往會盲目恐慌、奔跑。
根據這份報告,上海軌道交通疏散指示標識引導作用不明顯,乘客難以憑目測尋找到正確的疏散路線。據問卷調查,44.6%的乘客習慣抬頭尋找疏散指示標識,34.3%的乘客認為導乘標識與疏散指示標識作用相同。此外,部分早期建設線路隧道區(qū)間內沒有設置疏散指示標識。還有個別車站無法獨立疏散,甚至遇到突發(fā)情況下必須利用商場疏散體系進行人員疏散。另外,隨著部分車站客流增加和換乘體系變化,早期在車站冗余位置設置的商業(yè)設施也對目前客流疏散造成較大妨礙。
針對軌道交通客流未來還將持續(xù)、快速、大幅增長的趨勢,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如在車站設計、運能規(guī)劃上合理提高標準,預留安全空間,建立客流預測評估機制,提前做好運能儲備等。報告建議,規(guī)劃建設“郊區(qū)—市區(qū)快速通勤走廊”,研究試行人員集中區(qū)域“錯峰上下班”和通過價格杠桿措施疏導客流。
【關注微信公眾號:石化寶(bweipan)手機也能炒白銀原油,僅需8元即可參與,快來試試吧】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