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應用號“小程序”發(fā)布 會挑戰(zhàn)APP得地位嗎?(2)
以iPhone為例,現(xiàn)有的格局下,APP產品通過AppStore的榜單、搜索以及社交產品、廣告平臺等方式被用戶發(fā)現(xiàn)、下載、安裝。而H5產品主要靠域名+社交平臺被用戶消費。
這里可以看到,APP獲取一個用戶的門檻是高的,但高門檻帶來的好處是,用戶的二次消費門檻低了。而H5雖然首次消費門檻低,但卻遇到了后續(xù)消費門檻無法降低的問題。而這方面正好是APP的優(yōu)勢。
事實上,目前為止,APP的用戶規(guī)模和活躍度規(guī)模總體還是高于公眾號很多的。不要因為微信活躍度高,而認為公眾號或者“小應用”的活躍度就會高了。如果這么類比,“小應用”和微信活躍度的關系,應該對應APP和手機活躍度的關系上了。顯然這不是合理的數(shù)據(jù)分析方式。
微信和手機操作系統(tǒng)
既然聊到了這個層面,也有很多人覺得微信的未來就是手機操作系統(tǒng)。但我相信連微信自己也不是這么定位的。
因為,手機操作系統(tǒng)的核心展示是APP收藏夾,而微信是聊天窗口。這個本質不改變,就很難改變“應用APP”和“小應用”在各自體系里的地位。
手機操作系統(tǒng)未來依然是APP的天下,側重重體驗、重交互、高粘性需求的產品。比如微信就是這樣的產品,設想微信就是一款基于瀏覽器的H5產品,估計你用起來就很崩潰了。
微信平臺上訂閱號、服務號、企業(yè)號和“小應用”將依賴推送、掃描和社交傳播來搭建。預計“小應用”將只有掃描和社交傳播兩種方式,推送將保留給前三種公眾號,“小應用”可以嵌入在公眾號中。
而過去成功的公眾號(不考慮早期野蠻漲粉起來那些)基本上也就是靠這兩條:要么內容運營來實現(xiàn)社交傳播,要么通過線下場景實現(xiàn)掃描頻度。如果有這兩方面的資源,無論是不是有“小應用”出現(xiàn),都早就不需要做APP了。
未來微信可以支持更多“小應用”發(fā)現(xiàn)模式嗎?
微信缺少的是展示位,所以很難讓用戶把常用的“小應用”展示出來。價值連城的九宮格也已經(jīng)藏的很深了。“小應用”要獲得更好的位置資源確實不易。
微信對比瀏覽器缺少了域名模式。域名其實就是快捷鍵,少了這個,在微信里發(fā)現(xiàn)“小應用”又難了很多。
剩下的,就是搜索了。如果讓“小應用”具備更好的搜索標簽屬性,這會涉及到很多的規(guī)范性要求,要做好確實也是極其不易的。目前來看,微信的著重點似乎也還沒有在這上面。
目前為止公眾號的重復消費還是所有公眾號開發(fā)者的痛。獲客成本高。推送的打開率,無論是訂閱號還是服務號大多還是非常低的,爆款需要依賴社交傳播。這樣的前提下,媒體和內容電商相對更容易發(fā)展。而工具、娛樂、shoppingmall等等需要用戶主動二次消費的產品就不易用公眾號作為依托了。
“小應用”的推出,包括之前朋友圈廣告新模版的推出,對于微信來說,解決了平臺第三方產品的標準化體驗提升的問題。
但對于一款重度產品的開發(fā)者來說,如何讓用戶可以快速找到你,依然是你最需要關心的事。所有的傳播更多的是為了被用戶發(fā)現(xiàn),而用戶維護必須解決用戶可以快速找回產品的問題,這方面APP依然還是必要的。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一款銀行APP和銀行公眾號你都在用。當你要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你會用APP還是公眾號?這不是體驗問題,而是點擊次數(shù)決定了用戶的選擇。
寫在最后
APP和H5本質上不是對立面的兩方。NATIVE和H5都是APP的構成部分。
APP和公眾號也不是互斥的。一款重度產品大多兩種產品形態(tài)(也許還有更多形態(tài))都需要。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