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職場:非財務專業(yè)出身財務總監(jiān)指南
作為一名非財務專業(yè)出身、半路出家的財務總監(jiān),彭瓊在財務管理的路上可謂做得游刃有余。在彭瓊看來,雖然從業(yè)經驗比科班出身要短,但這也讓自己在進入財務領域之前領略到不同的風景,更能傾聽和了解業(yè)務人員的需要,在堅持原則之下更能保持相當?shù)撵`活性。
如今剛剛加盟一家新公司不久的彭瓊希望自己能夠在職業(yè)發(fā)展上更進一步,也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像朗費羅的《人生頌》里說的那樣——“不斷地進取,不斷地追求;學會勞動,學會等待。”(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
半路出家
《首席財務官》雜志:您并不是財務專業(yè)科班出身,那么是如何走上財務這條道路的?
彭瓊:1994年廈門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了一家國營企業(yè),開始了天天一杯清茶一份報紙的工作。最終這種過于清閑的生活讓我在一年半后實在忍無可忍的跳槽了。隨后我加入了一家民營企業(yè),從事進出口工作,這次工作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了天天加班。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堅持了四年,最后還是又跳到了一家外資企業(yè)做財務總監(jiān)秘書。在這里我生平第一次接觸了EPR系統(tǒng),當時公司用的是SAP,感覺很新奇。而且也是在這里,我認真思考了自己的職業(yè)方向。
為了給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轉換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2001年我辭職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攻讀全職的MBA課程。
MBA畢業(yè)后,BP(福建)石油有限公司給我這樣一個沒有財務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提供了一個財務部的工作機會,應該說非常感謝BP,這次的工作讓我由此走上了財務崗位。一年半之后,我晉升至財務總監(jiān)。我一直覺得機會和努力一樣重要,當然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選擇努力,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機會就來了,但是相信機會總是會來的就好了。
《首席財務官》雜志:通常如何挑選公司,最看重新公司的哪些因素和方面?
彭瓊:我很看重公司宣揚的價值觀,這點對我而言很重要,我喜歡自由平等的工作氛圍,工作報酬基于業(yè)績和專業(yè)能力而不是其他方面,尊崇商業(yè)道德和職業(yè)行為守則;其次工作是否提供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會;最后但決不是最不重要的——薪酬福利,一個不能提供員工合理薪酬福利的公司通常不值得為之工作。
新官上任無需三把火
《首席財務官》雜志:無論是從BP到科維彤創(chuàng),還是從科維彤創(chuàng)跳槽到太平地毯,行業(yè)跨越都很大。對于不同的行業(yè)而言,財務管理有何不同?
彭瓊:財務管理對于任何行業(yè)和任何企業(yè)而言,最主要的目標都是為股東創(chuàng)造價值,這一點沒有任何差別。當然在具體財務管控上可能會因行業(yè)特點的不同而有所側重,比如在零售業(yè)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在現(xiàn)金和庫存風險控制上,而在制造業(yè)則會更側重成本控制和分析。
《首席財務官》雜志:您一直在外企工作,外企的文化有哪些特點?財務管理有何特點?
彭瓊:我工作過的外企通常都制定有很規(guī)范的員工行為守則,尊重員工,鼓勵開放和直接的溝通,應該很適合“除了專業(yè)能力以外的資本為零”的人加入。
財務管理方面,外企通常都是雙線匯報的,直線匯報給上一級財務總監(jiān),虛線才匯報給同級的總經理等業(yè)務領導人。這樣的匯報線安排有利于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降低公司整體運營風險。當然作為財務總監(jiān)除了本職的工作范圍,也要同時做好總經理的業(yè)務合作伙伴和有效管控風險之間的平衡。
《首席財務官》雜志:對于“空降兵”如何融入新的公司有何經驗和技巧分享?
彭瓊:應該說我本人“空降兵”的經驗還是很美好的,因為我空降到的都是很敬業(yè)、穩(wěn)定和團結的財務團隊,當然另一方面而言就是太缺乏變化、所有的事情都按部就班。
對于空降兵而言,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我認為第一步要做到尊重和了解,第二步才是改變和提高??战档揭粋€團隊,你其實還不是一個領導者,只是一個掌權者。所謂的領導者,就是要有愿意追隨你的人,要有共同的團隊目標,空降之初很難具備這兩條。因此我覺得只有當空降兵已經從掌權者轉變?yōu)轭I導者時,再開始實施變革計劃才比較可能有好的結果。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每個人帶來經驗的同時也帶來他的偏見,每個人都是習慣的動物,我會經常提醒自己你希望這樣做是因為這樣做更好,還是僅僅因為這樣做你更習慣而已。這種自我覺察對“空降兵”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必須強調的一點是,太平地毯在廈門是一家新設立的公司,我是財務部的第一個成員目前也是唯一一個,談不上“空降”。目前這份新工作完全是從零開始,我身兼數(shù)職,也算是不一樣的經歷。
善假于物
《首席財務官》雜志:近些年國內企業(yè)的生存狀態(tài)并不是很好,成本高企、國內國際環(huán)境不穩(wěn)定等等,這給財務管理帶來了怎樣的難度和特點?
彭瓊:作為企業(yè)而言,就是要為客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賺取利潤。所謂的成本高企、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不穩(wěn)定等外在環(huán)境都是企業(yè)面臨的常態(tài),對財務管理而言也無新意,無非還是要管好錢從哪里來,花到哪里去的問題。
在我看來,財務人員和業(yè)務人員的彼此跨界很重要,比如財務分析的工作不是在報表出來后,而是在業(yè)務開始之初即對整個業(yè)務流程進行最符合價值創(chuàng)造的設計和風險控制;此外傳統(tǒng)上屬于財務職能的營運資本管理,如果借助精益六西格瑪?shù)裙ぞ?,由生產部、銷售部等一線運作部門來實施改善方案,可以帶給財務部單獨管理意想不到的收獲。
《首席財務官》雜志:財務管理有很多工具,包括信息化、預算等等,您怎么看待這些工具并且是如何應用的?
彭瓊:財務管理的工具確實很多,你方唱罷我登場,為了工具而工具,有時令人茫然不知是在用工具還是被工具用。比如信息化,收集了比過去多得多的數(shù)據(jù),但是這些數(shù)據(jù)分析出來的結果是否能告訴我們后面隱藏的問題,則未必是信息化本身可以解決的。
再比如預算,預算是一年做一次,更進一步,不僅有年度預算,更有月度的滾動預測,每個月的差異分析不僅和預算比,還和滾動預測比較。這些預算和預測在讓所有相關部門疲于奔命的同時是否更好地創(chuàng)造了價值,我有時深表懷疑。
當然并不是說不需要這些工具,實際上也真的需要,如果沒有這些工具就完全沒辦法做工作。只是這些工具有日漸繁復復雜的趨勢,是我不想看到的,大道至簡,多則惑少則得,這是我對應用這些工具的期望。
《首席財務官》雜志:近些年來,國內對于財務管理的理解和定位提升很多,您怎么看待財務的價值? 對于財務從后端向前端的轉變,您有何體會?
彭瓊:在微信上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很有意思:向爸爸借了500元,向媽媽借了500元,買了雙皮鞋用了970元。剩下30元,還爸爸10元,還媽媽10元,自己剩下10元,欠爸爸490元,欠媽媽490元,490+490=980。加上自己的10元=990元。還有10元去哪里了?我的回答是,“這就是非財務人員問財務問題時經常犯的錯誤。借了1000,還了20,負債980。手上的鞋價值970,還有現(xiàn)金10元,資產980元。錯誤的問題不可能有正確的答案。”
財務的價值就在于反映公司運作的真實情況,幫助管理層問正確的問題,選擇最合適的解決方案。我個人的體會是財務從后端向前端的轉變,最主要的是對公司前端經營情況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數(shù)字畢竟是數(shù)字,重要的是理解數(shù)字背后的含義;其次是對公司管理層非財務人員的財務培訓,確保大家對財務報表和各項業(yè)績指標的理解是一致的,會問正確的問題,了解各項糾正措施對財務報表的影響?,F(xiàn)在各類針對非財務經理的財務培訓層出不窮,就體現(xiàn)了這種趨勢。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會為所在公司的非財務經理人提供這方面的培訓,磨刀不誤砍柴工。否則如果總經理經常像上述微信里那樣來問公司的財務問題,那就悲催了。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有為有位”。現(xiàn)在很多財務人員都有“無為”的思想,在他們看來,財務人員什么都不做看起來就沒有風險了,其實這才是最大的風險。財務總監(jiān)在踩好剎車的同時要保持一定的車速,否則車都停了,所謂的風險管控也就沒有意義了。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