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中華文明何以能“百川歸?!??

發(fā)布時間:2023-09-05 13:46:49
編輯: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


(相關資料圖)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fā)新的生命力。近日,“道中華”就此話題專訪了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彭勇教授。

道中華:中華文明自古就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魄。如何理解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其包容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彭勇:對“包容”含義的理解,可從二字的原意說起。

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包,“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其甲骨文字形像腹中有子,延伸為包裹在一起;容,“盛也”,裝盛,有寬容、允許之意。

“包容”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出現很早,意思與后來大體一致,即容許、寬容、接納?!妒酚?middot;樂書第二》記載,黃帝時有《咸池》樂,“《咸池》,備也”,對此“王肅曰:‘包容浸潤行化皆然,故曰備也。’”此處的“包容”,與后世的“包容”語義相近。

明嘉靖初,已經退休的刑部尚書林俊上書世宗,請求寬恕大臣,他說“議禮如訟,見各不同,包容之德大也。”認為“包容”是高尚的品德。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體現在“求同存異”“和合共生”以及“兼收并蓄”三個不同層面。

求同存異,是指不同文化不因其差異而對立起來,而是求大同而存小異;和合共生,是指不同文明類型之間能夠和平相處,和而不同,文明共生;兼收并蓄,就是指在文明交往之中吸收、借鑒其他類型文明中的積極成分,從而增強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文明的理解。這不僅是費孝通先生所歸納的不同文明之間共處原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體現,也是推動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世界文化繁榮、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

標簽: 龐迪我 佛教中國化 鄧玉函 回回人 中華

   原標題:彭勇:中華文明何以能“百川歸?!保?/a>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