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怎么讀?及笄是什么意思?

發(fā)布時間:2023-05-15 14:14:50
編輯:
來源:廊坊生活網
字體:

及笄怎么讀?

及(jí)、笄(jí)。及笄,漢語詞語。又叫“既笄”。詳細釋義:《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發(fā)簪。后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

基礎釋義:古代女子滿十五歲結發(fā),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結婚的年齡。

引證解釋: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fā)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發(fā)簪。后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舊唐書·后妃傳下·女學士尚宮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聰惠……年未及笄,皆能屬文”。

及笄是什么意思?

古代女子滿15歲要用笄束發(fā),所以說女子15周歲為及笄。及笄之后就代表女子可以出嫁了。

這個典故出自《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人鄭玄解釋:“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兩邊合起來解釋就是,女孩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及笄”,及笄是用笄束好頭發(fā),代表這個女子可以許配人家了。

及笄是要舉行笄禮的,這是漢族女孩子的成人禮,也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就是指簪子。從周代就規(guī)定貴族女子在訂婚以后,出嫁之前舉行笄禮。一般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沒嫁出去,在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笄之禮是我國漢民族傳統(tǒng)的成人儀禮,它在歷史上,不僅僅是一個傳統(tǒng),還對每一個即將成人的青年有鼓舞和祝福的意義。

舉行笄禮時參禮者主要以女為主。女孩的父母要在場,正賓一般是請一個女長輩,然后有贊者、贊禮、擯者和執(zhí)事,總共差不多11個人。

現在行及笄禮已經很少見了,但大家還保留著女子15周歲為及笄的說法。

標簽: 及笄怎么讀 及笄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及

   原標題:及笄怎么讀?及笄是什么意思?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