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魚后頭暈、惡心、心跳加速?小心“組胺中毒”
味道鮮美的魚類讓很多人垂涎三尺、贊不絕口,但在食物中毒的諸多案例中,因食用魚類而導致中毒的案例屢見報端,其中,“組胺中毒”者更是為數不少。那么,什么魚類會引發(fā)組胺中毒?如何才能避免組胺中毒呢?
深圳新聞網介紹,海產魚類中的青皮紅肉魚,如鮐魚、金槍魚、鰹魚、秋刀魚、鯖魚、沙丁魚體內組氨酸含量較高,當這類魚貯存不當,導致魚不新鮮時,細菌會把組氨酸轉化成組胺,當組胺積蓄到一定量時,便有可能使食用者中毒。據《北京日報》報道,組胺可造成毛細血管膨脹、血漿排泄、水腫、腺體分泌亢進以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進而引發(fā)紅斑、丘疹、水皰等病癥。
廣東省深圳市疾控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科醫(yī)師劉建平在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介紹,如果發(fā)生組胺中毒,患者在吃魚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會出現(xiàn)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膚潮紅、熱感,全身不適,眼結膜充血等,并伴有頭痛、頭暈、惡心、腹痛、腹瀉、心跳過速、胸悶、血壓下降等,有時還會引發(fā)蕁麻疹、出現(xiàn)咽喉燒灼感,個別患者還可能出現(xiàn)哮喘。因此,如果吃魚后出現(xiàn)上述表現(xiàn),一定要及時到醫(yī)院就醫(yī),并向臨床醫(yī)生提供詳細的進食情況,以幫助醫(yī)生準確診斷和及時治療。
那么,如何避免組胺中毒呢?深圳新聞網提出了以下建議:
1、盡量避免食用不新鮮或腐敗變質的魚類食品。
2、魚類食品必須在冷凍條件下貯藏和運輸,冰鮮魚類應貯存在4℃或4℃以下,冷藏魚類則貯存在-18℃或-18℃以下。
3、對于易產生組胺的青皮紅肉魚類,在烹調、食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烹調前應徹底刷洗魚體,去除魚頭、內臟和血塊。
(2)然后將魚切成兩半,并將其在冷水中浸泡幾個小時。
(3)在烹調時加入少許醋,可使魚中組胺含量下降65%以上。
(4)有過敏性疾病的患者,正在服用降壓藥、抗抑郁藥等藥物的人群應盡量避免食用此類魚。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