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在身邊|湖南一女子歷時兩年用藍染技藝“還原”16米清明上河圖

發(fā)布時間:2023-08-30 22:57:39
編輯:
來源:紅網
字體: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劉璇 實習生 余文婷 譚斐暢 長沙報道

長沙望城的靖港古鎮(zhèn),如今游客不多,靜謐中透著一絲文脈風骨。


(資料圖)

37歲的馮燦,3年前來到這里,開了一家叫作“洛春脂意”的藍染藝術館,里面陳列著各種藍染作品,有桌旗、服飾、家居用品等等,其中的鎮(zhèn)館之寶是一幅16米長的藍染《清明上河圖》。

這是馮燦歷時兩年時間,埋頭創(chuàng)作的,用工之細,令人稱絕。

馮燦是婁底新化人,早年在北京從事房地產銷售工作。2009年,一個機緣巧合下去了貴州,在那里,她對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蠟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決定留下來拜師學藝。在貴州的兩個月,馮燦向國大師楊成舟學習了蠟刀的使用技巧,作畫的工藝。不久之后,聰敏好學的她又去云南學習了當?shù)氐脑竟に?。這些都屬于著名的藍染非遺技藝的一部分。

這一切的發(fā)生,看似突然,其實在馮燦小時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小時候,家在農村,村里的人往上數(shù)三代都會染布。在馮燦的記憶里,外婆和母親會用一口大鍋煮好染料,然后把布放進鍋里浸泡,一晚過后,再將布晾干。這些布用來裁剪做成衣服,自給自足。

染料用到的原材料,實際上就是板藍根的葉子。在馮燦的故鄉(xiāng)新化縣天龍山石沖口鎮(zhèn),就種植了大片的板藍根。 “板藍根葉本身具有消毒、防蚊蟲的作用,而且板藍根葉與其他染料不同,不需要加入一些化學成分,只需加入石灰進行發(fā)酵就可以染上色了?!?/p>

2019年,馮燦夫婦回到湖南,在長沙靖港找了一隅靜謐之處安營扎寨?!斑@里安靜、古樸,適合創(chuàng)作。”

2020年6月,馮燦開始著手《清明上河圖》的藍染創(chuàng)作。

兩年來,她日以繼夜,先是在白布上進行畫的描摹,然后再用沾了蠟汁的蠟刀在畫作上進行上蠟,再將布放入染缸中浸染,最后取出晾曬。這樣一幅長達16米的《清明上河圖》完美地還原了北宋都城的繁榮景象。

2021年6月,馮燦獲得望城區(qū)“蠟染扎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稱號。她表示,下一步計劃創(chuàng)作13米的《千里江山圖》,繼續(xù)致力于創(chuàng)新推廣藍染非遺技藝。

標簽:

   原標題:文化傳承在身邊|湖南一女子歷時兩年用藍染技藝“還原”16米清明上河圖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