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何定要將南明永歷帝趕盡殺絕?看看他自己怎么說的|環(huán)球熱聞

發(fā)布時間:2023-04-16 19:04:10
編輯: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字體: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他在山海關(guān)時的選擇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而后人之所以不齒吳三桂,不僅僅是因為他引清軍入關(guān),導致華夏淪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受明朝國恩,卻忘恩負義、將已經(jīng)逃亡緬甸的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歷帝朱由榔擒獲,并殺害在昆明街頭。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天地君親師是倫理之重,而吳三桂年紀輕輕便被賦予遼東總兵之重任,深受國恩,崇禎皇帝沒有負他,他卻負了明朝和天下。

永歷帝朱由榔原是明朝藩王--桂王,萬歷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弟,崇禎皇帝失國之后,殘明勢力相繼擁護明朝藩王建立了弘光、隆武政權(quán),但是這兩個政權(quán)僅僅堅持一年便被清朝擊潰。1646年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登基稱帝,年號永歷。永歷皇帝登基之后,南明在清朝的攻勢之下依然節(jié)節(jié)敗退,所幸有清廣東提督李成棟的反正和大西軍余部孫可望、李定國的聯(lián)明抗清,永歷帝才得以(名義上)率領(lǐng)南明堅持抗清十余年,直到1659年被清軍趕到緬甸。

李定國


【資料圖】

永歷帝到了緬甸之后,清軍一度放松了對永歷帝的追索,畢竟清朝的目標是占領(lǐng)原來明朝的領(lǐng)土,而且逃出國境的永歷帝只剩下幾百個文武大臣和少量的護衛(wèi)部隊,而且這些部隊在進入緬甸之后被緬王收繳了武器,已經(jīng)不可能對清朝的統(tǒng)治形成任何的威脅。但是這個時候,吳三桂卻表達出了不同的意見,他一定要將永歷帝"趕盡殺絕",吳三桂的理由是什么呢?

順治十七年(1660年),吳三桂給清廷上疏一封,在這封奏疏里面吳三桂一一闡述了他要"剿滅"永歷帝的理由,下面就讓我們打開吳三桂的這封《渠魁不翦三患二難疏》,看看他究竟用什么理由說服順治皇帝讓自己去消滅遠在緬甸且毫無威脅的永歷帝?

門戶之患

夫永歷在緬,而偽王李定國、白文選、偽公侯賀九儀、祁三升等分住三宣、六慰、孟良一帶,藉永歷以惑眾心,儻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時,大舉入緬,以盡根株,萬一此輩立定腳根,整敗亡之眾,窺我邊防,奮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時彼已退藏,兵撤復至,迭擾無休,此其患在門戶也。

在吳三桂看來,永歷帝雖然在緬甸,但是追隨永歷帝的晉王李定國、鞏昌王白文選等人率領(lǐng)部分軍隊仍在國內(nèi)的三宣六慰(明朝在中國西南地區(qū)和中南半島設(shè)置的管轄機構(gòu))地區(qū),他們打著永歷帝的旗幟號召邊境地區(qū)的百姓反清復明,對清朝在此地區(qū)的統(tǒng)治形成了很大的威脅。一旦讓李定國等人站穩(wěn)腳跟,他們將對清軍形成較大的威脅,如清廷調(diào)配大軍"進剿",他們便就地隱藏,而大軍撤退之后,他們又會出來騷擾地方,所以只有進入緬甸、抓獲永歷帝,才能斬草除根,失去旗幟的李定國等人便再也成不了清廷的門戶之患。

肘腋之患

土司反復無定,惟利是趨,有如我兵不動,逆黨假永歷以號召內(nèi)外諸蠻,餌以高爵重祿,萬一如前日元江之事,一被煽惑,遍地蜂起,此其患在肘腋也。

土司形象

除了邊境線上的李定國殘部之外,云南境內(nèi)還有眾多土司,吳三桂認為這些土司"惟利是趨",一旦永歷帝用"高爵厚祿"來引誘他們,他們必定會被煽動起來對抗清廷,雖然單個土司力量不足以與清廷對抗,但是眾多土司聯(lián)合起來,"遍地蜂起",清廷必將難以應(yīng)對。

吳三桂的擔心并非無中生有,也并非毫無道理,前一年元江土知府(第一等土官,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由部族首領(lǐng)世襲之土司文職長官,從四品)那嵩便和李定國里應(yīng)外合,發(fā)動反抗清廷統(tǒng)治的起義,吳三桂歷時數(shù)月才平定,所以吳三桂認為境內(nèi)的土司是清廷的肘腋之患,而發(fā)作的根源卻在境外--緬甸的永歷帝。

腠理之患

投誠官兵雖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歷在緬,于中豈無系念?萬一邊關(guān)有警,若輩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

在吳三桂和清軍征服云南的過程中,有很多明朝官軍投降清軍,這些人雖然已經(jīng)被安插在各支部隊之中,但是吳三桂認為他們?nèi)匀粵]有洗心革面,如今永歷帝還在緬甸,他們心中肯定仍以永歷帝為尊,一旦永歷帝號召反清,那么這些人難保不生異心,這是腠理之疾。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源還是在永歷帝,如果永歷帝不在人世,那么這些投降官兵肯定會心無旁騖,最終只能選擇效忠清廷。

除此之外,吳三桂認為云南還面臨著兩個困境,只有解決了緬甸的永歷帝,才能解決云南面臨的難題。

今滇中兵馬云集,糧草問之民間,無論各省銀兩起解愆期,難以接濟,有銀到滇召買不一而足,民室苦于懸磐,市中米價日增,公私交困,措餉之難如此也。

因為與南明的戰(zhàn)事,當時云南聚集了不少兵馬,而這些軍隊所消耗的糧草都需要從民間征集,導致米價上漲,公私雙方都為此所困,籌措軍餉艱難,而百姓生活也十分艱難。

凡召買糧草,民間須搬運交納,如此年年召買,歲歲輸將,民力盡用官糧,耕作半荒于南畝,人無生趣,勢必逃亡,培養(yǎng)之難又如此也。

另一方面,軍隊購買的糧草,需要百姓運輸,而每年運輸所消耗的民力十分之多,導致耕作的人力不足,土地荒蕪,最終也無以養(yǎng)民,如此下來百姓生存困苦,只能選擇逃亡他鄉(xiāng),如此對云南經(jīng)濟恢復不利。

這一點也屬實,當孫可望、李定國等大西軍余部在云南休養(yǎng)生息之時,注重恢復經(jīng)濟生產(chǎn),使得云南成為明末亂世之中的"世外桃源",據(jù)《明末滇南紀略》記載,大西軍進入云南當年(1647年)秋成 "倍于曩昔",次年又"大熟,百姓豐足",再下一年仍是"大有年,兵民安樂如初"。

但是隨著清廷的進攻,云南處于戰(zhàn)亂之中,幾年恢復的經(jīng)濟已經(jīng)被消耗殆盡。據(jù)洪承疇在順治十七年的奏本所載:

三月初五日,又準云貴總督臣趙廷臣手札,內(nèi)開:云南近狀大不如上年。每市斗米一石實賣至二十五六兩,沿途窮民有死于道途溝澗,死于寺廟破屋,死于山路田野,死于旁溪曲徑,甚有母食其女,子棄其父,慘不忍言。

而吳三桂也在奏疏之中提出了他的解決辦法--"臣徹底打算,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局,誠使外孽一凈,則邊境無伺隙之患,土司無簧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志。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稍可寬紓。一舉而數(shù)利存焉。"吳三桂認為,只有徹底解決了緬甸的永歷帝,及早結(jié)束云南的戰(zhàn)事,才能徹底解決"三患兩難"。

1661年,吳三桂率軍進逼中緬邊境,逼迫緬王交出永歷帝,緬王在清軍的威脅之下只能將永歷帝交給吳三桂,吳三桂將永歷帝押回昆明,最終被吳三桂處死在昆明。吳三桂在《渠魁不翦三患二難疏》中敘述的原因是一些客觀存在的情況,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吳三桂絞殺永歷帝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向清朝邀功,以顯示自己與明朝皇室劃清界限,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清廷的信任,才能為自己謀求更多的政治利益,至于為民著想,不過是一塊遮羞布而已。

參考文獻:《明季南略》、《渠魁不翦三患二難疏》

標簽:

   原標題:吳三桂為何定要將南明永歷帝趕盡殺絕?看看他自己怎么說的|環(huán)球熱聞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