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數”不易 你看,連央行都覺得我壓力山大
數據,媒體都會報道,因為這很重要,但讀懂數據有時并不容易。
幾天前,央行發(fā)了一則報告,數據詳實內容豐富,關注度很高,不過解讀的姿勢基本都是這樣的——
然后,果然......一看到“資產300萬”“96%有房”的數據就又一次裂開了。
除了平均數還得熟悉百分比
別見了黑眼圈就說渣男,說不定那是臥蠶。
別被標題黨蒙住了你的眼睛。
我又“被平均”了,并不是這篇高含金量報告帶給認真讀完讀者的最終印象。
這份來自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tǒng)計司城鎮(zhèn)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調查課題組的報告,總結分析出多個普遍的關鍵性問題:
比如,中青年群體壓力大并不為虛。面臨購房、成家生子、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支出壓力,戶主年齡在26~35歲的居民家庭債務參與率、戶均債務規(guī)模、資產負債率、債務收入比都要高于其他家庭;
比如,剛需房貸家庭債務風險突出。其資產負債率、金融資產負債率和月償債收入分別為24.2%、151.3%和33.0%,均為所有群體中的最高值??梢姵擎?zhèn)居民家庭96%的住房擁有率也不盡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比如,老年群體投資風險大。65歲以上的老年群體將相當于平均水平1.4倍、家庭金融資產占比34.8%的資金投資已經告別剛性兌付、不再保本的金融產品,膽量遠高于其他年齡段,他們對于風險意識是不是有點什么誤解;
用數據說話,有理有據。下次頂著壓力舉債買房,勸阻不住家里老太太購買不那么靠譜理財產品的時候,這份報告也許就是可以發(fā)揮作用的時候。
除了算除法也要看乘法
單一數據的觀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關鍵要看數據的結構和趨勢。
比如從報告中的時間線梳理來看,從2011年到2019年,中國資產最低的20%家庭的財產增速遠高于其他人群,8年增幅達到10倍以上。其次是高資產家庭,他們的增長也在3倍以上。
稍加梳理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與我國近年來決戰(zhàn)小康的部署和實際行動相吻合。
當然,“被平均”的感受也是正常的。因為城鎮(zhèn)之間房產的價格較大落差依然客觀存在,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的結果在每個人的城鎮(zhèn)居民的資產上顯現。
央行這份報告,其實目的并不是在于證明我們國家的城鎮(zhèn)居民都是“百萬富翁”,而是體現在房產資產價格依然較高,居民的資產配比主要是房產的情況下,大家的資產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并且會有哪些實際性的困難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數據顯示,96.0%的住房擁有率中,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為58.4%,有兩套住房的占比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為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
客觀上,房產確實是我國絕大多數家庭的主要財富來源,但數據進而也讓堅持房住不炒的共識更加統(tǒng)一,決心更加堅定。“不炒”才是抵御風險的最佳選擇。
除了大數據還得瞅準小數據
對于多數人來說,每天接觸到的數據不會是GDP、不會是PMI、PPI這些“英文數學課”。而是每天早上幾點起,用幾個小時上班,中午吃什么、花多少錢,某些平臺的咖啡券還能不能用,晚上幾點下班,自己體重增減等等。
然后往往到了月底、年底看銀行卡的時候就是陷入沉思的時候。
此時,報告中有一項數據值得大家思考。
戶主的學歷水平越高,家庭戶均總資產越多。戶主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家庭戶均總資產明顯高于均值,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家庭戶均總資產最低。
“知識就是財富”真的誠不我欺。
回到當下,一場疫情,一線戰(zhàn)疫的數據讓我們感動。但是全球經濟和個人收入、負債壓力的數據讓人們焦急。
讀懂數據真的需要兩把刷子。現在疫情所造成的諸多不確定性仍在增強。經濟學家們也難以預測未來了。
所以,大的數據不認識,算了算了,沒關系的。幾點起,幾點上班,今晚吃啥,快遞到沒,體重多少了……今天的云課堂上了嗎?云健身約起了嗎?
只要人人把握好咱們自己這些的“小數據”,投資知識,投資健康。
這樣,“識數”雖不易,會數數也不難。(黃博陽/文)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