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鈴芽之旅》,我和朋友都沉默了

發(fā)布時間:2023-03-28 23:07:46
編輯:
來源:網易游戲
字體:

(劇透預警:本文不可避免地包含《鈴芽之旅》劇情解析,建議觀影后再讀。)

作為編輯部唯一一個在周末看了《鈴芽之旅》的人,同事們見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新海誠那個電影怎么樣?”

我遲疑了,嗯嗯啊啊了半天,只說出了“有點可惜”。


(資料圖片)

你說它好,那肯定算不上,但說它爛吧,倒也不至于,就這樣不上不下地卡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1 初看時的無語

我邀請了一位從未看過新海誠電影的朋友,雖然看之前就告訴她,看畫面聽音樂就好,別帶腦子看,但當電影放完,我卻不知說什么好,就這樣一路無言走出了電影院。長久的沉默讓我有些尷尬,最后只好用“畫面和音樂真不錯啊”來轉移注意。

說實話,《鈴芽之旅》的男女主感情線已經不是“不帶腦子”就能和解的了,它是《鈴芽之旅》最大的敗筆,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電影對鈴芽和草太的感情描寫就像是輕飄飄的棉花糖,一摸就化而且用的還是工業(yè)糖精。

開頭鈴芽在上學路上遇到帥哥草太問路,指路后本來要去學校,但是走一半又莫名其妙回去找他。結果人沒找到,卻鬼使神差地打開了奇怪的門,還拔了門口的石頭雕像。雕像變成貓跑了把鈴芽嚇到,門也不關直接開潤,留下的爛攤子變成伏筆害了草太。

草太被大臣變成椅子后,鈴芽選擇幫他關門或許是出于闖禍的愧疚,結果走著走著就生出了感情。

草太變成要石后,鈴芽又拼了命的想要救他。草太的爺爺說要石是鎮(zhèn)壓蚓厄的,拔出來就會再度引發(fā)地震,結果鈴芽跟戀愛腦上頭了一樣,說出“我不怕死,我很害怕沒有草太的世界”這種臺詞,最后高潮部分還準備上演“一命換一命”的戲碼,這一股非他不嫁的氣勢直接把我干沉默了。

這里我真的尷尬到腳趾扣地

而草太在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長里,都是一把椅子,腦子里想的只有關門,對鈴芽的感情回應也少之又少,僅僅在最后突兀地說了句“如果早點遇到你就好了”,如此一來就更顯得鈴芽有種“畸形的單戀”。

或許新海誠是想把草太塑造成《千與千尋》中的白龍那樣,可實際效果卻崩得稀爛。人物情感虛浮且不對等,導致觀感大幅下降。我疑惑了,新海誠不是靠小年輕愛情戲火起來的嗎?怎么越來越拉胯了呢?

2 回味后的思考

想罵的罵完了,回想一下整部電影,卻好像有一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只是我受困于對新海誠的固有印象,先入為主地把它當成愛情片了。

那么新海誠到底想傳達什么呢?這就要說到我全片最喜歡的部分了——念出咒語鎖門的場面。

思而復思 恐呼尊名祈喚日不見之神祈喚祖祖代代之土地神此山此河 承恩甚久 不勝感激誠惶誠恐 誠惶誠恐謹遵神旨 予以奉還

曾經生活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記憶,也會隨著咒語一同浮現,它更像是一段祝禱,向養(yǎng)育人們的土地致以敬意,再將其歸還給神明,以此平息災厄的怒火。

新海誠曾在訪談中提到,“人死會有葬禮,但土地和城市死去卻沒有”,很顯然,電影中的“鎖門儀式”,便是為死去的土地舉辦葬禮。

其實從宣發(fā)上來看,也沒有強調“愛情”的要素,而是寫著“新海誠集大成之作”,Wiki上的描述則是“災難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就是說,地震這一自然災害,才是新海誠真正想講的東西。

電影中的鈴芽被大臣指引著去關閉沖出災厄的門,從九州宮崎縣出發(fā),途徑四國愛媛縣、神戶、東京,最后到達鈴芽的老家?guī)r手縣。而這些地點,均在近代發(fā)生過大地震:2016年九州熊本大地震、2014年伊予灘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及本片最大的創(chuàng)作來源——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這場地震引發(fā)的海嘯也導致了福島核電站事故。

電影中也還原了船被海嘯沖上房頂的畫面

鈴芽在跨越大半個日本的旅途中,遇到的全是好人相助,如此幸運也顯得不夠真實,但這終究不是寫實電影,新海誠想讓觀眾們帶著積極正面的情緒走出電影院,他想傳達的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是災難過后攜手面對明天堅強意志,是他人遭遇困難時出手相助的善良。

“主角為了某些原因而展開一段公路旅行,并在公路旅行的情節(jié)中,完成生命體驗,思想變化,性格塑造,產生一系列的戲劇沖突”,這是公路片的結構,而新海誠也表示,《鈴芽之旅》是一部公路片,幼年時經歷311大地震的鈴芽,通過這段旅途收獲了很多朋友,并最終解開自己的心結,理解了如今平靜的生活尤為珍貴。

另外,出現在海報上并貫穿了整部電影的“我出發(fā)了(行ってきま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

《鈴芽之旅》的日語原名為『すずめの戸締まり』,其中“戸締まり”意為“關門”。眾所周知,日本人在出門前總會說一句“行ってきます”,然后再關上門,像是一種儀式。不過“行ってきます”不僅有“出去(行って)”的含義,還包含著“歸來(きます)”的愿望。

電影中的鈴芽便是不斷重復著“關門、歸還然后再出發(fā)”的循環(huán),關閉的是沖出災厄的門,歸還的是被遺忘的土地,而鈴芽也在一次次出發(fā)中成長。

節(jié)選自新海誠訪談

在電影的結尾,鈴芽在常世中遇到了兒時的自己,并告訴她“我就是鈴芽的明天”,至此,謎底終于揭開,原來曾經給予自己救贖的“媽媽”,其實是未來的自己。

這樣一個時空邏輯閉環(huán),再結合“鈴芽(すずめ)”的日語諧音“前進(すすむ)”,將本片的主旨進一步升華——災難固然使人悲痛,但逝者已逝,活著的人要重新振作,繼續(xù)前進。

于是,當我拋開對新海誠的固有印象,將男女主的感情線剝離后,一切都柳暗花明了:這部電影更多的是一種人文關懷,是治愈、和解與釋懷。

3 一次遺憾的轉型

預售票房破億、上映三天破三億,不得不承認,《鈴芽之旅》在商業(yè)上真的贏麻了。

3月26日數據

但是,商業(yè)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觀感上的舒適,再怎么解讀它的優(yōu)點,鈴芽與草太的感情線崩壞也依然赤裸裸的暴露在觀眾面前。顯然,我們能從《鈴芽之旅》中看到新海誠轉型的意愿,但終究沒有處理好感情線,兩頭都想抓,才造成了這樣尷尬的局面。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最重要的就是做到雅俗共賞。不管它的立意有多么深刻,沒能在大屏幕上好好地表現出來,很多人抓不到共情點,需要靠別人的解析才能看懂,那么它就是表達失敗了。

我看到很多經歷過大地震的觀眾,都表示自己看得淚流滿面,但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中原地帶的人,地震對我來說非常遙遠,也只有在科技館才能體驗那種劇烈的搖晃。這話可能不太好聽,但沒有親身經歷過災難,想要完全共情確實是一種奢望。

回想7年前看《你的名字》時,我在電影院哭得稀里嘩啦,但是這次的《鈴芽之旅》卻沒能讓我為之流淚。當時究竟是為什么感動呢?如今早已回憶不起。我想或許是這7年來,新海誠變了,我也變了吧。

標簽:

   原標題:看完《鈴芽之旅》,我和朋友都沉默了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