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訊!《怪奇物語》背后,是場針對死宅的驅魔戰(zhàn)爭

發(fā)布時間:2022-07-13 05:45:46
編輯:
來源:網易游戲
字體:

對我來講,《怪奇物語》就像是劇版的《女神異聞錄四》,背景都是上世紀的偏僻小鎮(zhèn),懸念都是連環(huán)謀殺案,故事都是穿梭表里世界的黑暗冒險,而主角是一群中二少年,結局永遠是愛與友情拯救世界。

可是,第四季卻碾碎了我的預期,因為敵人不再僅僅是里世界的“怪力亂神”,更加入了表世界的,外界對死宅毫無保留的惡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因為愛玩一款叫D&D的奇幻游戲,主角團被小鎮(zhèn)居民懷疑跟撒旦教有著密切關系,進而在一系列偏見和誤會后,這條線最終幾乎成為了左右戰(zhàn)局的伏筆。

如果你高血壓,我非常不建議你觀看最后兩集。

奇幻游戲玩家被當做惡魔崇拜者,實話講初看到這邏輯我是很蒙的。

但我去認真考據(jù)了一番,最后發(fā)現(xiàn)《怪奇物語》的這些還真不是夸張,事實上就如現(xiàn)在「游戲有害」和「網癮疾病」的說法一般,早在故事背景的美國80年代,宅男就被看做“腦子有病”。

奇幻游戲毀了優(yōu)等生

說起來,主角們玩的游戲叫《龍與地下城》,簡稱DND。它被認為是所有現(xiàn)代角色扮演游戲的鼻祖,不同的是現(xiàn)代RPG游戲由電腦代碼模擬世界,而它作為桌游,需要一個主持人來執(zhí)行規(guī)則和扮演NPC。

至于它荼毒少年的原因,就很可笑了。

因為游戲背景設定里存在著巫術、惡魔和各種怪物之類的“不潔之物”,所以按部分美國傳統(tǒng)清教徒家庭的理解:孩子接觸了這玩意兒,死后會下地獄。

體現(xiàn)在出版物里,就是一個名為《暗黑地牢》的短篇漫畫,這個故事里的設定猶如高橋和希筆下的「黑暗游戲」,當游戲角色死亡后,游戲外的玩家也會暴斃。

之所以拎它來說是因為它出自福音派傳單《小雞漫畫》,其鼓吹反同反猶反ZZZQ反無神論的極端保守觀點,發(fā)行量高達8億冊,在北美基督教家庭一度都有著巨大影響力。

當然,這些都只是鋪墊,真正把DND推到風口浪尖的,是一起啼笑皆非的烏龍事件。

1979年,有名密歇根州的尖子生突然失蹤,家長翻遍屋子只找到一張事主留下的驚悚紙條:如果我的尸體被發(fā)現(xiàn),還請火化處理。

優(yōu)等生失蹤的消息很快引來了媒體的競相圍觀,但此事的關鍵人物是事主父母請來的私家偵探,他在確認失蹤者是DND玩家的事實并大致了解了這游戲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學生是把學校下水道當成了游戲里的迷宮,在玩真人DND的過程中發(fā)生了意外。

湯姆漢克斯的電影《迷宮與怪物》

就是以這個故事為原型

一石激起千層浪,DND的熱度很快就變成了家長們的恐慌情緒。

有檔名為《60分鐘》的節(jié)目煞有介事的把“受害者”家長,心理學專家和《龍與地下城》的創(chuàng)造者悉數(shù)請來共坐辯論,乍看之下理智客觀,實則暗流洶涌,猶豫名門正派圍攻光明頂。

站反方的是靦腆的游戲作者,據(jù)理力爭。

站正方的是失去孩子的母親,泣不成聲。

電視觀眾聽不懂你說的那些什么游戲規(guī)則,但家長的控訴和眼淚,卻足夠使人義憤填膺。

緊接著就是一個叫拉德茨基的精神病教授站出來分析DND如何摧毀學生心智,導致玩家分不清虛擬和現(xiàn)實:“在我看來,《龍與地下城》無疑是在導致年輕人自殺和傷害他人,游戲里充斥著不間斷的暴力,數(shù)據(jù)現(xiàn)實,它會導致暴力傾向的增加。”

最后甚至警方都來補刀,把各種命案歸咎在游戲上,直接一錘定音。

然而事情真相呢?

幾周后那名失蹤的學生就聯(lián)系到偵探,并道出了自己因抑郁癥自殺未遂而寄宿在朋友家里的實情。但諷刺的在于這名學生因害怕人們對抑郁的偏見而再三要求偵探不要把真相抖出去,結果造成了人們對DND的偏見,而他則以「玩游戲把自己玩沒了」的形象,低調消失在了公眾視野里。

可就在這樣一個完全錯誤的前提下,DND成為了整整一代人青少年問題的背鍋俠,任何奇怪的糟糕事情都能跟DND扯上關系。

在媒體渲染下它不但成為了異世界惡魔蠱惑人心的工具,甚至還被當成蘇聯(lián)的宣傳手段,傳言它的紙張上有紅色陣營的“洗腦”黑科技。

80年代的美國很華麗,也很混亂。

那里有越戰(zhàn)退伍老兵造成的家暴問題,有青少年藥物濫用帶來的生理性抑郁,甚至在電視媒體野蠻生長的同時,還出現(xiàn)了高中生犯下連環(huán)殺人案不為別的,只為在電視上一舉成名。

然而就像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那個故事,硬骨頭是難啃的,但聊起「管管游戲」大家都會紛紛點頭非常來勁,畢竟社會總歸需要一個巫妖王,而死宅圈子嘛,無疑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好在,那批玩家在后來很爭氣。

首先是拍劇的,DND的線索貫穿現(xiàn)在全部四季的《怪奇物語》,大反派“威克納”的名字直接來自原作第一版游戲的“巫妖王”,劇組更是放出官卡確認,主角團分別對應游戲職業(yè):法師、盜賊、吟游詩人、圣騎士......

再者是達拉斯的一家游戲工作室,他們曾經招人的第一標準就是會玩DND,這家叫ID Software的工作室開發(fā)了《雷神之錘》《DOOM》,而他們的主持人約翰卡馬克,被認為是FPS之父。

而在1983年,還有個日本公司Enix的員工在美國Apple Fest上見識到了DND游戲,他回國后拉來椙山浩一和鳥山明決定干大事,這一干就做出了《勇者斗惡龍》,一般認為這游戲是第一款JRPG。

更不消說還有《博德之門》《神界原罪》《輻射》和《極樂迪斯科》這類游戲規(guī)則沿襲改編自DND的CRPG,演員范迪塞爾,主持人斯蒂芬·科拜爾,還有《瑞克與莫蒂》的創(chuàng)造者Dan Harmon。

幾乎可以說他們是接過DND火炬,照亮了半個歐美ACG。

而那位誓要救千萬孩子于水火之中,在電視節(jié)目中猛烈抨擊游戲的精神病專家拉德茨基呢?

他進去了,罪名是販賣成癮藥品以及誘奸病人。

再想到某個雷電法王,真是太諷刺了。

標簽: 龍與地下城 這個故事 游戲規(guī)則

   原標題:最新快訊!《怪奇物語》背后,是場針對死宅的驅魔戰(zhàn)爭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